领导讲话

通知公告

各镇动态

首页 > 心得交流 > 正文

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

 来源:  浏览: 2020-04-13 发布人: 麟游党建

导 语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性的重要会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会议总结过去、立足当下、规划未来,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大政治任务。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会议精神,我们围绕《决定》中涉及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邀请专家学者进行阐释解读。今天,我们推出“十三个坚持和完善”和“十三个显著优势”系列理论文章之十一,敬请垂注。


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

李雨燕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始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始终坚定地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始终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始终坚持将维护自身利益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相结合,坚定改革开放,支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断作出贡献,既为中国自身发展赢得广阔的国际舞台,而且为世界的稳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彰显了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


一、独立自主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

独立自主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独立自主作为抗日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被提出,被运用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中国人民就是依靠独立自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的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奋斗,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新时代,独立自主依然是立党立国之本。习近平指出,在运用独立自主原则上要抓住“三个坚持”,即“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这些论述贯彻了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是对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经验的深刻总结,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中国人民的集体意志。事实上,自抗日战争毛泽东提出独立自主原则处理统一战线问题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人民正是在独立自主原则的引领下,依靠自己的人,走好自己的路,按自己的原则处理问题,赢得了内政外交上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一)依靠自己的人:坚持中国的事情由中国人民来处理

独立自主的内在要求就是就是要把一切工作和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充分相信本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主要依靠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积贫积弱,一穷二白,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工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国民经济几近崩溃。中国人民求生存、谋发展,难度之大超出想象。但是中国人民没有屈服,不受外界干扰,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克服一切困难,摸着石头过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中国道路,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一是中国依靠广大人民自力更生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中国历来是农业大国,由于常年战乱,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只有区区100多亿美元,重工业几乎为零,轻工业只是少数纺织业。毛主席曾经感慨,我们除了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正是在这一穷二白、满目疮痍的烂摊子上,我们顶住了帝国主义经济、军事的全面封锁,抗击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的严重威胁,战胜了三年自然灾害的极度困难。我国在人均收入水平还很低的计划经济时代就十分重视基础工业的发展,为后续的工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撑。1952-1978年,我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35.5%提高到56.9%,最高时达到66.6%。重工业的发展增强了生产资料的自给能力,使工业资本积累加快,反过来推动了工业产出的快速增长。从1952年至2018年,中国工业增加值从120亿元增加到30516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970倍,年均增长11%。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多项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按照工业体系完整度来算,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举的全部工业门类都能在中国找到。目前发达国家中工业最强大的美国、日本和德国,没有任何一个拥有全面的工业体系。可以说,如果一家制造业厂商在中国打半小时电话就能完成的配套工作,到其他国家可能要半个月才能完成。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有近14亿人口、完备的基础设施、种类和数量齐全的人才和技术,这些都是中国人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起来的。


图表:表1 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新华社发

二是中国人民依靠艰苦奋斗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迈向全面小康。我们曾经走过吃不饱,穿不暖,物质资料极度匮乏的时代,可谓“穷”怕了。但是,按照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计算,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人,下降到2018年的166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到1.7%,下降了95.8个百分点(表2),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中国初步构建起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教育等民生领域的社会保障体系。71年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35岁,2018年达到77岁,远高于世界平均预期寿命72岁。2020年中国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中国人民将彻底解决温饱问题。这一成绩的取得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结果。


图表:表2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新华社发

三是中国依靠自主创造和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科技成就。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就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对于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实现“四化”目标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国家组织编制了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了科技人才培育体系,在农业、地质、生物科学、核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成果,并培养出大批科技人才。当然,我们也曾走过“造不如买,买不如租”“以市场换技术”的路。事实证明,这些做法起到了很好的短期效应,但长远来看,“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特别是科技领域的核心机密、关键技术、尖端设备,是买不到、引不来的。唯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才能占领科技制高点。正因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主创新和创造,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国际科技论文总量和被引次数稳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第一。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量子通信、深海探测、高速铁路、5G等领域取得一批举世瞩目的重大成果。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8%,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1万家,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柱。

(二)走好自己的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或民族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中国共产党经过几十年独立自主的艰苦奋斗,终于找到了一条兴党兴国、强党强国之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19年9月27日中国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指出:70年来,中国发展取得成功,根本原因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发展道路并且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才会目标明确,自信满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选择,是人民的选择。近代以来,在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环境中,一代代仁人志士为探寻救国救民之路上下求索、前赴后继。然而,“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直到有了中国共产党,有了新中国,中国人民才在实践中找到了真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的成功,提振了发展中国家实现国富民强的信心,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我们走在自己选择的正确道路上,用铁的事实宣告“历史终结论“的终结、“中国崩溃论”的崩溃、“社会主义失败论”的失败。在民族复兴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在当今世界风云际会的变局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掌舵领航,励精图治、革故鼎新,攻坚克难、力除积弊,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依然是世界上发展最好、潜力最大、韧性最足的国家之一。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向好的基本面,正是我们自信的底气所在。

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才会倍加珍惜,砥砺前行。改革开放之初,粮票、油票、肉票、布票、副食本、工业券等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几代人同居一室、土坯房、茅草房,筒子楼、大杂院是城乡居民生活的深刻印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三转一响”成为人们生活的奢侈品;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小时起降60架飞机,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一小时仅能起降2架;日本东京的大型商店商品多达50万种,而北京的王府井百货大楼仅有2.2万种……正是在这种物资匮乏、生活贫困、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的情况下,我们果敢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冲破思想观念的桎梏,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经历了价格闯关的艰辛,经历了西方国家制裁的艰难,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历了特大洪水、特大地震、非典疫情等的考验……在大海中练就游泳、在磨砺中愈加坚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中国人民的生活告别了“票证时代”、走过了“温饱阶段”、迎来了“全面小康”。回首往事,中国人民深知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环顾世界,中国人民对这条正确道路更加珍惜。中国人懂得南橘北枳的道理,明白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而无论前进路上又多少困难险阻,中国人民会一如既往,砥砺前行。

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才会硕果累累,成就瞩目。70年来,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适合自己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幸福之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大同之路。正是因为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中国才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才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才能以自身发展不断造福世界。中国这条发展道路,符合中国国情,适应时代要求,将随着时代前进越来越显示出光明的发展前景。正是怀着这种道路自信和战略定力,中国才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一项项巨大成就、一串串亮丽数字的背后,挺立的是中国人民顶风冒雨的钢铁脊梁,浸透的是中国人民风雨兼程的辛勤汗水,凝结的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梦想。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我们已经走出一条兴党兴国之路,正沿着这条光明大道勇往直前。

(三)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原则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来中国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当代中国将和平置于外交理念的核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将坚定不移地做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独立自主原则用在外交政策上就是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是中国外交不变的指针。

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最鲜明的属性,也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发展中大国在外交上的必然选择。

一是倡导并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1949年11月,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明确提出,新中国外交要有独立的精神,没有畏惧,要有信心。新中国坚定奉行了以和平为宗旨、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旗帜鲜明地开展反帝反霸斗争,取得抗美援朝伟大胜利,坚决维护了新生人民政权的独立与尊严。中国坚持平等对待所有国家,坚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坚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坚持发展为民、务实高效;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始终做到不干预他国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干涉他国内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在对他国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在对他国投融资中谋求政治私利。中国人民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习近平也多次郑重宣示,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同样,“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二是倡导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纠纷和争端。我们根据事物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坚持通过对话政治解决各种争端。面对复杂难解的国际争端,中国始终主张以和平谈判的方式化解问题,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并积极寻求和平解决争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举措。比如,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倡导“双轨”思路,即有关争议由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南海和平稳定由中国和东盟共同维护;针对叙利亚问题、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热点问题,中国倡导并践行“解决热点问题三原则”,即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反对强加于人;坚持客观公道,反对谋取私利;坚持政治解决,反对使用武力。中国通过积极主办协调会议,进行特使穿梭外交、斡旋外交等各种努力,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热点问题。建国70多年来,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从未主动挑起过一场战争,从未侵占过别人的一寸土地。我们通过和平谈判,同14个邻国中的12个国家彻底解决了陆地边界问题。2018年,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载入宪法,成为世界上唯一这么做的国家。

三是维护和平,为世界注入稳定性,为全球传递正能量。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国提出的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理念,日益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中国积极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针对地区热点问题,中国主动派出特使协助联合国的行动;针对一些战乱国家的战后重建问题,中国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建设这些国家,力求通过发展来消除该国的战乱之源。中国设立的为期10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正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提供支持。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近年来的表现更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截至2018年底,中国累计参加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军事人员3.9万人,成为安理会五常中派出维和部队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签署或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20多个多边军控、裁军和防扩散条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活动中,首次出现了戴着蓝色UN头盔的维和方队。这些来自中国的和平卫士在世界各地化干戈为玉帛,变战乱为希望。这一切都表明,中国是世界和平的推动者、维护者和贡献者。

总之,独立自主可谓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气质。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使当代中国走出一条既实现国家强大又捍卫民族独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对外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只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才能有效解决各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实现国家的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以开放促改革,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一是大规模”请进来”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拥抱过就有了默契,你会爱上这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这首旋律优美的《北京欢迎你》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的真实写照。1978年至2018年,中国累计吸引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20343亿美元,累计设立近100万家外商投资企业。2018年,有49.2万余名外国留学人员来华学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提质增速。2001年至2018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口额从2436亿美元增至21358亿美元,年均增长13.6%,高于全球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服务贸易进口额从393亿美元增至5250亿美元,年均增长16.5%,占全球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9.4%。2019年1至7月,欧盟对华累计投资54亿美元,同比增长18.3%,60%的欧盟企业将中国视为主要投资目的地。现如今,中国拥有14亿人口、9亿劳动力、1.7亿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劳动技能的人才资源、1亿多个市场主体,有全球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民生改善、消费升级无不蕴含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据估算,未来15年,中国市场还将进口30万亿美元商品和10万亿美元服务。这无疑将为世界发展带来更大机遇。

二是大踏步”走出去”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新空间。从经贸投资到人文交流,从官方到民间,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走向世界,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交流合作。对外投资合作持续健康发展,投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430.4亿美元,是2002年的53倍,年均增长28.2%。对外贸易逐年增长,从1978年至2018年,中国对外贸易累计达到521921.1亿美元;2018年,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出口额分别达到24867亿美元、2668亿美元。近年来,中国连续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2018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近1.5亿人次。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更深更广地开展全球贸易投资活动,为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扩大当地就业作贡献。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一项关于中国在非投资情况的调查报告表明,在埃塞俄比亚的中国企业建设工地和工厂,当地员工雇佣率在90%以上,中国企业为非洲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预计未来5年,中国对外货物贸易将达到25万亿美元。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国外投资,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赴国外留学、工作、旅游。中国积极推动科学技术创新走向世界,使技术发展和创新不仅造福中国而且惠及世界,让更多人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和好处。

三是大幅度“利民生“为中国全面小康造就新机遇。中国开放的道路始终以坚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体,也是改革开放的最大获益者。其一,改革开放的4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197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71元,2009年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977元,2014年突破2万元大关,达到20167元,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目前正向3万元大关迈进。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974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8.5%以上。其二,改革开放40年时居民生活条件改善最大最快的时期。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22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18倍,年均增长7.8%。2017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比1978年增加30.2、38.6平方米。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其三,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减贫进程。按照2010年农村贫困标准,197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7.7亿人,201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1660万人,比1978年末减少约7.5亿人,并将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最后,对外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也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实现思想上一次次大变动、新觉醒,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彰显中国智慧与大国担当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问题也日益突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进入加速调整期,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有所抬头。我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大力倡导并主动践行开放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引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开放包容、公正合理、合作共赢方向演进。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发生重大转变,正从国际经贸规则的学习者、接受者转变为倡议者、贡献者。

(一)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经贸体系改革完善。

中国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权威性,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新协定谈判,推动达成并接受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加强与其他主要经济体合作,为改革完善世界贸易组织提出方案、贡献智慧。2014年的北京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习近平主持下,围绕近30个领域取得100多项成果和共识,其中中方提出的倡议占到一半以上,中国的议程设置权得到明显提升。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习近平引导协调各方,在创新增长、结构性改革、多边投资、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重要问题上制定出一系列指导原则和指标体系,达成29项重要成果,中国的规则制定权得到明显增强。2017年1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演讲,直面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呼吁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再平衡;指出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这些立场主张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为充满不确定性和忧虑情绪的国际社会注入了来自中国的强大正能量,中国的话语权得到明显提高。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我国充分发挥东道国作用,推动形成多项制度性成果,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制度性影响力。

在全球金融市场上,越来越频发的金融动荡和危机,相当清晰地暴露出当前全球金融体系在金融监督和管理等方面的弱点。西方国家推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屡遭各国诟病,印发过量的美元、日元等国际货币导致流动性泛滥,引发热钱冲击市场及他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不但扰乱国际金融市场秩序,影响全球经济复苏,更为严重的是,旧的危机尚未有效处置,新的危机便接踵而至,因为西方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引发多国央行跟随,令全球各地金融系统高度同质化,实际上扩大了金融风险的关联性,增加了市场整体脆弱性。从当前的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看,虽然有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金融稳定理事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全球经济金融治理组织,但彼此之间不仅缺乏明确分工,功能亦有重叠之累,且随着新兴经济体不断发展,各组织的代表性、前瞻性未能与时俱进。全球亟需新的国际金融治理体系。2018年增资之后,我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份额达到5.71%,提升了1.26个百分点,是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所占权重位列第三,为10.92%。2014年7月15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正式成立并将总部设于上海。我国倡导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总部设于北京,是首个由中国发起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中国正致力于与世界其他国家一道,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开放、透明的“一带一路”国际金融新治理体系,增强新兴国家金融在国际金融体系治理中的话语权、影响力,推进金融科技、绿色金融等金融新产品的规则制定,以此加强金融体系的国际协作、加强全球金融安全网,满足新时代的全球金融发展和全球金融治理的新要求。

(三)倡导并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习近平于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目标宏大,内容丰富,覆盖国家与人口众多。7年多来,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引领,在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产能合作与园区建设、贸易投资与金融合作等广泛领域均取得超预期成果,为合作各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获。“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核心理念被纳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等的成果文件。目前已有124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有关合作理念和主张写入了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重要国际机制的成果文件。实践证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时代潮流,契合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愿望,是广得人心、得道多助的。136个国家,30个国际组织,195份合作文件,覆盖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贸易……诞生于2013年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在世界更多角落落地生根,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带来沉甸甸的获得感。不久前,世界银行发布“‘一带一路’经济学”报告,认为“一带一路”交通项目全部完成后,沿线国家交通时间将减少12%,贸易增长2.8-9.7%,实际收入增长1.2-3.4%,760万人将摆脱极端贫困。

(四)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履行大国义务和担当。

中国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提出新发展观,在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方面走在各国前列。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中国提出的建设性方案影响着大会的谈判走向。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习近平再次面向全世界阐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蓝图。在多种场合,“一带一路”建设话题备受关注,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改善和加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我国还积极参与制定海洋、极地、网络、外空、核安全、反腐败、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治理规则,推动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

70多年,越来越多中国方案转化为国际行动。从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登上国际舞台,到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积极承担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同时,越来越多中国理念上升为国际共识。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提出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正确义利观、全球治理观、新文明观……中国不断以积极姿态参与全球治理,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新力量

习近平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和平发展、繁荣稳定离不开中国。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始终把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始终把自身命运与世界各国人民命运紧密相连,始终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的国际形势日趋错综复杂,但正如习近平所说:“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一句“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彰显极高的战略定力,指明努力的根本方向。对中国来说,关键靠自己。唯有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有应对一切变局的底气。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让国家更富强、人民更幸福,为复杂多变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贡献。

一是踏实沉着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的中国,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继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坚定前行。

二是积极稳妥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中国始终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增强发展新动力。坚持科技普惠,深化国际合作,同各国共享科技发展成果,让科技创新更好造福世界人民。

三是努力铺就人民美好生活之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目标。中国将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底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好为人民共享,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新贡献。中国积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

(二)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船”和“桥”。世界银行报告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可帮助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使全球贸易额和全球收入分别增长6.2%和2.9%。“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共建“一带一路”已经完成立柱架梁的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大写意”。当前,以第二届高峰论坛为标志,共建“一带一路”站上了新起点,描绘了新愿景。下一步,根据习近平在高峰论坛期间与各国领导人共同擘画的蓝图,我们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各方携手,从六个方面绘制具体生动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方向不断前进。

一是坚持共同发展的方向。“一带一路”倡导多边主义,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黄金法则”,坚持开放包容透明的合作理念,深化发展政策和规划对接,把大家的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聚沙成塔、积水成渊。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要始终注重民生导向,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以零容忍态度共同打击腐败,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三是积极打造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这是第二届高峰论坛上各方达成的重要共识。未来要以此为指引,努力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建设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国际物流和贸易大通道,发展经贸产业合作园区,推动经济走廊建设提质升级,让更多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并从中受益。

四是坚持对接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和最佳实践。本着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推动企业在项目建设、运营、采购、招投标等环节与广泛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接轨,确保项目在经济、社会、财政、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性,建设绿色之路、廉洁之路、创新之路。在此方面,我们也将充分遵守各国法律法规,使高质量的要求与各国的国情相互结合,切实落地。

五是逐步建设多层次的合作架构。既要在落实第二届高峰论坛成果基础上,积极筹备第三届高峰论坛,也要建设好、维护好、发展好各类双边、三边和多边合作平台,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有力机制支撑。

六是扎实推进以成果为导向的务实合作。“一带一路”合作不是“清谈馆”,而是行动队。我们将坚持结果导向、行动导向和项目导向,完善和扩充“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务实合作架构,确保已签署的合作文件渗透落实到具体项目中,推进更多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务实合作项目,打造更多经得起历史考验和人民评说的精品工程。

(三)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为新时代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指明了方向。截至2018年,中国在全球已有230多个贸易伙伴,与24个国家或地区签署了16个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于2010年已履行完入世降税承诺,目前关税水平降至7.5%,低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去年底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又一次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之举,彰显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发展自由贸易的坚定决心,推进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包容发展的实际行动,明确释放了建设和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积极信号,是中方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动。

一是要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将以更低的关税水平、更短的负面清单、更便利的市场准入、更透明的市场规则、更有吸引力的营商环境,打造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为全球创造更多增长机遇、转型机遇、创新机遇。中国欢迎更多外国人士来华学习、工作、旅游。中国将加大“走出去”力度,鼓励更多企业、机构到海外投资兴业,加强经贸、人文等各领域交流合作,搭建互利共赢合作新平台。中国将继续办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中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增长创造新需求、注入新动力。

二是坚决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中国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愿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深化与各国合作,共同维护全球经济贸易稳定和发展。对于国际经贸往来中的问题,中国主张依照世贸组织规则,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相向而行、诚信为本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而若以贸易战相威胁,不断加征关税的做法无益于问题解决。中国是一个成熟的经济体,工业体系完备、产业链条完整、市场空间广阔、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绝不会被贸易战打垮削弱。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中国有信心有能力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开拓一片新天地。

三是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将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构建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推动早日达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加快推进中日韩自贸区、中欧投资协定等谈判进程。推动亚太自贸区和东亚经济共同体建设,支持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让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更加强劲。

四是继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丰富了全球贸易的货币结算方式,促进了全球货币体系多元化。人民币国际化,目的不是改变现有全球货币体系,而是对国际货币体系的补充和完善。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尊重市场需求、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是一个市场驱动的过程。在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稳妥有序推动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的同时,中国将继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升金融标准和国际化水平,更好实现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利益融合,使世界金融市场更加稳定。

(四)构建越来越大的朋友圈

“朋友多了路好走”,中国历来重视友情,重视朋友。70多年来,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其建交国数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8个增加到179个(截至2019年9月21日),同世界上110个国家、地区或区域组织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走出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形成朋友遍天下的可喜局面。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中国的朋友会越来越多,我们要继续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既要处理好与大国的关系,又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还要坚定地做发展中国家的好朋友。

一是要构建积极稳健的大国关系。“中国、美国、欧洲是世界三大经济体,也是全球化三大中心;中国、美国、俄罗斯代表世界三大军事力量,在国际安全和世界多极化格局中承担重要角色。因此与美国、俄罗斯、欧洲的关系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大国关系。”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合作是两国唯一正确选择,共赢才能通向更好未来;中俄互为最大邻国,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成熟、稳定、牢固,互信程度最高、协作水平最高、战略价值最高。中国要进一步深化中俄友好,坚定支持对方维护核心利益,在重大问题上紧密协作,在发展战略上加强对接,推动两国关系向着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不断迈进,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担当压舱石和稳定器。欧洲是当今世界重要一极,是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中国要致力于推进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建设,将中欧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结合起来,提升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全球影响力。中国坚定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坚定支持欧盟团结和壮大,支持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作用。中欧要进一步深化合作,携手维护多边主义,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因素。

二是构建亲诚惠容的邻国关系。中国一直视周边为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始终将周边置于对外交往的首要位置,以促进周边和平、稳定、发展为己任。中国将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以“一带一路”为平台,继续与周边国家增进互信互助,推进互联互通,深化互利合作,维护和平安宁,让中国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周边,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汇聚力量,始终做周边区域合作引领者、地区和平发展守望者。中国将以自身发展带动周边发展,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边境贸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电子商务合作等,帮助周边国家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实现弯道超车。

三是构建真诚互助的发展中国家关系。在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中,发展中国家有140个左右,世界上将近80%的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状况代表整个世界和平发展的水平。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共同的发展任务,肩负着共同的发展使命,拥有共同的身份。 中国将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同路人。中国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不断深化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为南南合作注入新动力,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未来世界的发展何去何从,取决于我们共同的选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不仅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更要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共同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未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担时代使命、共尽历史责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继续努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