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讲话

通知公告

各镇动态

首页 > 党建要闻 > 党建新闻 > 媒体眼中的麟游党建 > 正文

【宝鸡日报】精准扶贫让贫困户真正脱穷帽—— 麟游县创新扶贫开发新机制调查

 来源:宝鸡日报  浏览: 2015-07-28 发布人: 麟游党建


 

本报记者 杨楠

编者按:地处我市北部山区的麟游县,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县工作的主旋律。他们探索形成的“三精准”扶贫开发新模式,为各地提供了新经验和启示,省市扶贫部门推广了他们的成功做法,新华社《陕西领导参考》等媒体也作了相关报道。我们相信,只要像麟游县那样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就一定能走出一条既切合实际又独具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9.07万人,这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麟游县的人口数量。 6283户 2.1万人,这是麟游县农村贫困人口总数。仅仅不到 10万人的山区小县,这里的贫困发生率高达 28.68%!面对这些数字,麟游县委、县政府领导时常眉头紧锁,心头惦念,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

“考量扶贫县工作好不好,就要看看农民的钱袋子鼓不鼓,脱贫的群众多不多。”麟游县委书记孙敬虎认为,只有把移民搬迁和智力扶贫作为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抓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居住环境恶劣、缺少收入来源和造血功能不强的深层问题。

扶贫开发,成败在于精准。近两年,麟游县创新扶贫工作机制,以精准区分贫困类型为基础,对特困群众实施兜底脱贫,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工程,每年精准脱贫 6000人以上,照这个速度算, 2017年,全县将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020年全县整体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场旷日持久的扶贫攻坚战全面打响。

精准发力——项目: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让老百姓尽快脱贫,关键在于瞄准点,让资金瞄准扶贫对象,实行精准“滴灌”。

麟游县对具备自我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施以七大产业扶贫、教育培训、移民搬迁等“造血”之策。麟游县崔木镇杨家堡村地处偏远山区,村子里是一些留守老人、妇女、孩子,没有劳力、缺乏资金,条件差、环境乱、村民穷成为顽疾。孙敬虎第一次到杨家堡村调研后,把这个偏远贫困村列为自己的联系点,从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小事做起抓扶贫,独居老人赵海艺和另一户孤寡老人兰清玉成了书记直接包扶户。                在孙敬虎的关心帮扶下,赵海艺住进了新房。他说:“多亏了党的政策,我一个黄土快埋到脖子的老汉,真没想到还能搬进新瓦房。”

据悉,麟游县对自然条件差、发展潜力不大的村,重点实施搬迁扶贫,以贫困群众为主体,以县域北部页岭地区、撤并村和偏远山区为重点,坚持每年搬迁改造 1000户,到 2020年完成搬迁改造 7300户 2.9万人。特别对“三无户”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以镇村为单位集体安置,全县 264户目前已全部建成, 9月份可全部入住。

搬新居只是脱穷帽的第一步,对于贫困户来讲,根本之策还是要有自身的造血功能。为此,麟游县通过落实种养殖奖补资金,争取扶贫贷款,联系企业、合作社带动,开展种养实用技术培训等,引导贫困户能种的种、能养的养,不能种养的协调企业、合作社间接种养。通过入股分红、承包经营等多种方式,鼓励贫困农户向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种养殖大户流转土地,促进增收。

常丰镇全镇 2017户农户,有 60%的农户常年外出务工,部分农户的土地出现无力耕作而荒芜。常丰镇政府组织牵头 4个村成立代耕公司,为 245户代耕农田 4685亩,代耕公司直接和农户签订服务协议,统一经营标准,向代耕对象收取一定额度的服务费,既实现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又增加了代耕困难群众的家庭收入,使 300多位外出打工者不用回乡,户均又能增收 1.5万元以上。目前,常丰镇和酒房镇两个扶贫产业示范园已完成投资 1160万元,建成日光温室大棚35座。另外 4个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已经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新载体。

麟游县招贤镇副镇长海建军对记者说:“原来我们帮扶一个村,农民有的种核桃,有的种玉米、烤烟,帮扶采取的是‘撒胡椒面’式的做法,脱贫效果不明显。现在我们针对不同村情选好产业,精准搞好重点扶持,把扶贫资金整合用到一个点,就有了‘握指成拳’的效果。”以该镇大岭村为例,今年全村40多万元扶贫资金全部用到了发展 577亩核桃产业上,镇上扶贫干部组织专业队伍,负责给贫困户帮忙建园、保苗育活,三年后可以挂果,盛产期每亩年收入不低于 3000元,核桃产业的延续性将保证农民持续发展。

精准帮扶——干部:从结对包抓到带头领办

在产业扶贫推进过程中,调动贫困户积极性成了最大的羁绊,为打消群众顾虑,麟游县创造性地提出干部领办模式:项目到底好不好,乡镇干部自掏腰包率先尝试,让贫困户吃上定心丸。

丈八镇前些年一直以烤烟为主导产业,但烤烟种植劳动强度大,费时费力,而丈八镇贫困人口多,缺劳缺资,烤烟已不适合镇情发展,亟须一个短平快的产业扭转现状。在这种情况下,镇村干部经过考察研究,最终参照甘肃正宁县中药材基地的模式种植丹参,由甘肃中药材公司统一收购。为调动群众积极性,镇村两级干部共 28人,自掏腰包,率先种了 310亩一年生中药材丹参。

丈八镇副镇长石甲瑞今年自己拿出 1.4万元,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租种了 20亩丹参,按每亩销售价格 3000元计算,当年就能收入 5万元。他说:“贫困人口家底薄、基础差,群众已形成贫困成习惯的思维定式,政府扶贫往往剃头挑子一头热。采用干部领办模式后,干部发展产业亲力亲为,还与贫困户签订了扶贫协议,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比如在除草阶段,我以市场价雇贫困户前来帮工。群众在劳作的同时,能亲身感受到中药材的市场前景,由此才能统一认识发展中药材产业。”与此同时,县上还给予贫困户每亩 300元的补贴以及地膜、农药、机械等各方面的帮扶,目前,全镇已发展中药材面积 1086亩,丈八镇丈八村贫困户李升平今年种了10亩丹参,他说:“干部都不怕亏钱带头种,咱跟着干准没错!”

谋事在人,成事在实。为打通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2014年,麟游县从县级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中,选派了 11名优秀年轻干部到软弱涣散村、扶贫开发重点村和低收入村担任“第一书记”工作,“第一书记”同等享受选派单位各项福利待遇,保留编制和职级,不影响正常的职务晋升、调资和职称评定,每年驻村时间不得少于 220天。这样一来,“第一书记”在村上沉下心来完成县镇村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重要事项,帮助村上解决一批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县委、县政府还从实际出发,锁定新一轮精准识别的 76个贫困村和所有贫困户,深入分析不同贫困对象、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把各项扶贫措施与建档立卡挂钩,一村制定一个帮扶规划、一村确定一批帮扶项目、一村培育一个致富项目、一村落实一个帮扶干部,因村施策,因户施法,真正解决群众种什么、养什么、发展什么的问题。目前,全县100个单位已帮扶 100个包扶村制定了村级发展规划, 1208名干部已帮助帮扶的 1778户贫困户确定致富增收项目 2135个。

九成宫镇西坊村的甄文贤,自小患病,不能下床,全靠亲友帮忙照顾。县长李武发下乡发现后,先后三次到他家,了解病情和起居细节,帮助改善住房和生活条件。两亭镇河滩村贫困户马珍祥在县公安局政委宋宗利的包扶下,确定了养羊项目,申请到了贴息贷款,去年已出栏 20只羊,收入 9000多元,走上了产业脱贫的路子。

实施精准帮扶后,少了“撒胡椒面”式的工作模式,意味着要做好识别工作,制订具体帮扶计划,工作量与压力要比过去大很多。现在,全县帮扶干部进村调研变得常态化、精细化,对各村贫困户的情况了如指掌。

精准兜底——特困户:从“扶不起来”到“兜底脱贫”

怎样才能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麟游县能扶的“扶起来”,扶不起来的由财政兜底“保起来”。到底补多少?县委、县政府承诺:差多少补多少!以 2010年省级贫困标准 2500元不变价推算,由县财政兜底的办法,使每人每月收入达到 240元。县长李武发说:“对农村特殊贫困人口,县上每年拿出财政资金 460万元予以兜底补差,彻底斩断贫困链条。”

对贫困人口中的“残疾人、 65岁以上老人”,根据本人实际享受的国家政策补贴,由县财政按月补足差额,发放兜底脱贫资金;

对贫困人口中的“患大病贫困人员”,一次性发放临时救助资金或扶贫补足差额;

对贫困家庭专科以上在校学生,在享受国家各类助学政策的同时,根据学历层次,在本人学制期限内,由县财政每年给予一次性的困难补助;

对贫困家庭在校高中学生全额享受高中生免费政策。

这些享受兜底脱贫的特殊类型贫困人口,在银行办有专门的一卡通账号,从今年 7月 1日起按月测算并发放兜底脱贫资金。根据测算,麟游全县特殊类型贫困人口有 2318人,兜底脱贫测算需资金443.4万元。这对于一个山区贫困县来说,又是一笔不小的民生支出。

有限的资金就要扶真正需要扶的人。在村、镇、县三级的特殊贫困人口兜底脱贫工作台账中,每一户的“身份”都记录在册,“残疾人、 65岁以上老人、患大病、专科以上在校学生、高中在校学生……”简单直观,一目了然。县上还开发利用贫困户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做到户有卡、村有册、镇有簿、县有档,重点加强特殊贫困人口数据统计和动态监测,组织入户调查、民主评议、社会评价等,确定扶贫对象进退,兜底脱贫保障资金增减,及时进行数据更新,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退,兜底保障资金动态调整,提高兜底对象的精准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贫困地区发展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相信随着麟游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的有序实施,以愚公移山的精神,麟游县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定能搬走这座压在 2.1万人身上的贫困大山: 2017年全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020年全县整体脱贫“摘帽”的目标必将实现。精准扶贫,麟游已走在了全省全市的前列。